选运动别盲从!匹克球、网球、羽毛球、乒乓球,到底该选哪个?膝盖咔咔响、腰酸背痛,下班想动又怕第二天起不来——这大概是每个打工人的共同困境。
上周,北京朝阳公园新划出的迷你球场被一群叔叔阿姨“占领”了。他们拿着比网球拍小、比乒乓球拍大的板子,追着一个带孔的小球跑,笑声洪亮,甚至盖过了隔壁网球场的击球声。
我站在场边看了十分钟,心里直嘀咕:这玩意儿,真的能让人心甘情愿离开沙发?
他们玩的,正是匹克球。
规则极其简单:下手发球、球不能落地两次、谁先得11分谁赢。场地只有羽毛球双打场地的一半大,迈几步就能网前截击,对膝盖的友好度远高于网球。
美国有数据显示,55岁以上人群中玩匹克球的人数,三年内翻了三倍。甚至有些医生直接把它写进处方:每天打半小时,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糖。
亲身体验了一下,十分钟就开始微微出汗,但第二天双腿完全没有酸痛感——这种感觉,就像是找到了运动的“捷径”。
羽毛球,更像是为上班族定制的“燃脂开关”。
同事阿May每天伏案超过十小时,颈椎僵硬得像钢筋。后来她开始午休打二十分钟羽毛球,半年瘦了八斤。用她的话说:“杀球那一瞬间,脖子‘咔嚓’一声,比正骨大夫手法还舒爽。”
但代价也不小:她的左脚踝韧带拉伤过两次,现在上场前得老老实实缠好几层肌肉贴。医生反复叮嘱:热身绝不能马虎,尤其要活动开手腕和膝盖,否则很容易旧伤未愈又添新伤。
网球,属于“狠人”的运动。
表弟为了追喜欢的女生报了网球班,第一堂课就被教练要求连续挥拍一百次,结束后胳膊抖到拿不起筷子。效果也是实实在在的:半年时间,他的体脂率从25%降到18%,连多年驼背都改善了不少。
不过场地也是真难约:北京三环内的室内场,每小时三百块起步,还得提前一周抢号。后来他摸索出一个野路子:清晨六点去大学里蹭免费场,代价是得陪退休老教授打“养生球”,输赢全看大爷当天心情。
乒乓球,简直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运动。
小区楼下永远摆着一张墨绿色的球台,大爷们叼着烟也能打出旋转强烈的削球。我爷爷年近八十还能打上半小时,他说这运动有效对抗老年痴呆——“眼睛跟着小球转,脑子比做数学题还清醒”。
但年轻人打多了也挺费手腕。我表弟公司的程序员们组队参加比赛,三个月下来集体患上“鼠标手 + 乒乓球肘”,现在人手一瓶红花油放在办公桌旁。
说到底,选择运动就像找伴侣:别光听别人夸,关键得看自己合不合适、能否坚持。
想交友放松两不误?匹克球欢迎你。
想暴汗解压?羽毛球馆随时开放。
想挑战自我?网球等你来战。
怕晒怕累又想动动脑?地下室乒乓球台永远为你留着一盏灯。
最怕的是兴冲冲买齐装备、发完朋友圈,就让它们一直在墙角吃灰——所有运动最大的门槛,从来都不是价格也不是场地,而是明天你到底愿不愿意走出门。